读儒林传二首 其一

正学原非阿世材,可堪辕叟老难回。
司空城旦书何用,莫怪公孙侧目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读儒林传二首(其一)》是清代诗人缪烜的一首古诗,其内容表达了对正学非阿世材的感慨以及对司空城旦书何用的疑问。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古代儒学传承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其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正学原非阿世材,可堪辕叟老难回。
    司空城旦书何用,莫怪公孙侧目来。

  2. 作者简介

  • 缪烜(1698年—1783年),字子厚,号秋帆,江苏苏州人,清朝诗人。他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为主,风格清丽,富有哲理。他的生平事迹在史书中有记载,但关于他的详细生平资料相对较少。
  • 缪烜的作品在当时就已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赞誉,尤其是在他去世后,人们对他的诗作评价更是越来越高。这些评价不仅体现在诗词本身的艺术价值上,还体现在他对后世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上。
  1. 诗歌主题与思想内容解析
  • 正学原非阿世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正统学问不应迎合世俗的看法。在古代社会中,学问往往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的工具,而“阿世材”则是指那些为了迎合社会需求而放弃原则的行为。缪烜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于纯粹学术的追求,即不因外界压力而改变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
  • 可堪辕叟老难回:辕叟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一种特定的历史人物或情境,但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历史背景来理解。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的无奈感受。
  • 司空城旦书何用:这句话可能是对某一历史时期或文化现象的批评。司空城旦通常指的是一种身份低下的职业,而“书何用”则表达了对于这种职业或文化的轻视和不屑。这可能是对当时某些文人墨客追求名利、忽视学问本质的态度的一种批评。
  • 莫怪公孙侧目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某些人或群体的戒备和警惕。公孙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身份或群体,而“侧目来”则意味着他们的到来引起了作者的警觉和不安。这可能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映,即一些人因其行为或言论而受到他人的排斥和反对。

缪烜的《读儒林传二首(其一)》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批判的象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文人的思想情感及其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这首诗也启示现代人要珍视和维护真正的学问和知识精神,避免被世俗所迷惑,保持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