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学原非阿世材,可堪辕叟老难回。
司空城旦书何用,莫怪公孙侧目来。
正学原非阿世材,可堪辕叟老难回。
司空城旦书何用,莫怪公孙侧目来。
注释:儒林传二首是清代缪烜所作的诗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儒家学者的敬仰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困境和压力。诗句“正学原非阿世材,可堪辕叟老难回”意味着真正的学问不应该是为了迎合世俗而放弃自己的原则;而诗人自己却已经年老体衰,难以回到那个理想的时代。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过去的怀念。诗句“司空城旦书何用,莫怪公孙侧目来”则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有学问的人是一种压力和威胁,他们往往因为自己的知识而受到误解和排斥。这里的“公孙”可能是指那些嫉妒或者敌视诗人的人,他们用目光来表达对他们的不满和敌意。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社会环境的无奈和愤慨。
赏析:这首诗通过诗人自身的遭遇,展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困境和压力。诗人以“正学原非阿世材,可堪辕叟老难回”开篇,表达了自己坚持原则、不为世俗所动的决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发现自己无法回到那个理想时代,只能感叹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无情。接着,“司空城旦书何用,莫怪公孙侧目来”一句,诗人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态度——他们被视为敌人,因为他们的智慧和学识让他们与众不同。这种态度让诗人感到愤怒和无奈。最后一句“莫怪公孙侧目来”,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也是对自身遭遇的无奈接受和感慨。这首诗通过深刻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展示了诗人的高尚品格和对时代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