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年前共西冷榻,中一相逢在溧阳。
此日展图见三绝,知君犹未善刀藏。

【注释】

(1)“卅年”:三十年,指杨补帆与诗人相识的三十年。

(2)“西冷”:杭州西湖的古称,诗人曾寓居此地。

(3)“中一”:指杨补帆的字“中一”。

(4)“三绝”:《宣和画谱》载:“王诜有《溪山行旅图》,李公麟有《龙眠寺塔图》,范宽有《溪山行旅图》,皆一时之绝品。”即指杨补帆的山水画。

【赏析】

这是一首寄赠诗。作者在题中说“即寄”,可见是应杨补帆之请而作的。诗以简洁的笔调,表达了对杨补帆书画艺术的赞美和对其人品的钦佩。前两句回忆两人三十年前在杭州西湖西冷的共度时光;后两句称赞杨补帆的画艺已达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整首诗语言平实自然,不事雕饰,但感情真挚,意境高远。

此诗是一首赠友诗,写于清光绪年间。诗人早年曾游杭州西冷,与杨补帆交游。杨为浙江人,善画,名重一时。诗人曾作诗赠杨:“我昔同君游浙水,相逢恰似见西施。”杨补帆为人豪爽耿直,不事张扬,与世无争,所以诗人对他倍加推崇。此诗就是赠给杨补帆的。

首句“卅年前共西泠榻,中一相逢在溧阳。”说的是诗人与杨补帆三十年前曾在杭州西泠桥上共同度过的日子。西泠桥,又称西陵桥,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孤山东麓,横跨白堤,全长约1.8公里,是通往钱塘江边六和塔的重要桥梁。西泠二字,取义于《后汉书·西域传》“西方小国,故号西戌”;而西泠桥则取自宋代陆游的诗句“西泠残雪里,剩得几枝梅”(《夜泊西泠》);“余杭西泠桥,两山夹一川”(张岱《西湖梦寻》)。“中一”,杨补帆的字。“相见”二句,诗人追忆两人当年在西泠桥上的相聚。“相逢”二字,既指两人的相遇,又可理解为两人的相知。“在溧阳”,即在江南的常州一带。“溧阳”是江苏省常州市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是江南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六朝古都”“鱼米之乡”的美称。《太平御览》引《吴录》云:“周武王封其弟虞仲于此地(今溧阳),号曰‘茅丘’。”“茅丘”者,草屋也。因此,溧阳又有“草庐县”之称。

中间四句“此日展图见三绝,知君犹未善刀藏。”是说今日诗人看到杨补帆所画的《溪山行旅图》,才知道他的画艺如此高超,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此日”即今天。“见三绝”是说诗人看到了杨补帆画中的三种绝妙之处。“三绝”指三种不同境界的景色。“知君犹未善刀藏”是说只有真正懂得刀下功夫的人才能知道杨补帆画中的精妙之处。“善刀藏”即善于运用刀法。“善刀”即精通、娴熟的意思。“藏”在这里有隐藏、收敛之意。“刀”在这里是指绘画用的笔和墨,用刀比喻绘画技巧。“犹未善”即还未能精通、熟练,含有一种谦虚的意味。“三绝”指的是三种不同的境界,即山峦叠嶂、层林尽染;溪水潺潺、轻舟悠悠;渔夫撒网、鱼儿欢跃。这三种景象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杨补帆绘画的高超技艺。

这首诗通过描绘两人三十年前的相聚场景,以及今日再次相见时对杨补帆精湛绘画技艺的赞叹,表达了对杨补帆人品和艺术成就的钦佩之情。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意境高远阔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