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史根庵蟠招饮榴花前即事戏歌

一树安榴高六尺,剑血凝鲜缀琼碧。
畀向庭中四射光,珊瑚晓破扶桑日。
白头青眼来狂夫,一斗倾翻复一石。
胡床高踞背花坐,翠叶红葩头上拂。
主人瞥见忽大笑,何事白头成窈窕。
红白交辉亦可人,惜哉老去非年少。
年少生憎不再逢,对君且作金芙蓉。
朱颜半逐落霞暮,玉蛆莫负玻璃浓。
谑兮谑兮漏沈夜,睡抱香魂把花嫁。
闻道红裾妒石榴,今宵醉死花枝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太史根庵蟠招饮榴花前即事戏歌》是清代诗人戴梓创作的一首诗。《李太史根庵蟠招饮榴花前即事戏歌》是清代诗人戴梓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作原文:一树安榴高六尺,剑血凝鲜缀琼碧。畀向庭中四射光,珊瑚晓破扶桑日。白头青眼来狂夫,一斗倾翻复一石。
  2. 诗歌鉴赏
  • 意象丰富:诗中的“安榴”象征着石榴,石榴花在古代常被视为富贵与繁荣的象征。诗中通过描绘石榴花开的景象,展现了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氛围。
  • 比喻巧妙:诗中的“剑血凝鲜”和“珊瑚晓破扶桑日”等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还富有诗意,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鲜活和动人。
  • 情感表达:诗中的“白头青眼来狂夫”等词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朋友的豪爽之情。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1. 文化背景
  • 历史时期:《李太史根庵蟠招饮榴花前即事戏歌》创作于清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但也是文人墨客活跃的时期。诗中通过描绘石榴花的美丽景色,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 地域特色:《李太史根庵蟠招饮榴花前即事戏歌》可能创作于江苏或浙江一带,这些地方自古就有种植石榴的传统,石榴花在这些地方更是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
  1. 艺术特色
  • 结构布局:全诗采用七言绝句形式,共八句,简洁明了,结构紧凑。每一句都充满了画面感和动态美,使得整首诗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
  • 语言风格:诗中的语言清新自然,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通俗流畅。这种语言风格使得整首诗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一首七言绝句,它展示了清代诗歌的独特风貌,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诗中的“剑血凝鲜”和“珊瑚晓破扶桑日”等词句,成为传世佳句,广为传颂。
  • 审美体验:对于现代人来说,阅读这样的诗歌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激发创作欲望。

戴梓的《李太史根庵蟠招饮榴花前即事戏歌》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诗歌,更是一座反映清代文人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的文化宝库。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清代的文化背景,还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