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和赤壁词

投鞭可断,问江东、谁是千秋人物。
两点金焦环铁瓮,瓜步临流插壁。
千里乘风,一湾带水,浪卷飞如雪。
滔滔不尽,消磨几许英杰。
一上燕子矶头,旌旗风曳,画角高城发。
六代繁华成往事,自古谁无兴灭。
逝水东归,片帆北去,老我霜华发。
长江天堑,渔舟惯渡明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豪放词作品,被誉为“古今绝唱”。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词的各个方面:

  1. 作者介绍
  • 苏轼的生平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一生经历了许多政治波折,但始终保持对文学艺术的热情,尤其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 苏轼的词风特点:苏轼的词以豪放见长,他的词作情感深沉,意境宏阔,语言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 作品原文及鉴赏
  • 原文:《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鉴赏:此词通过对赤壁大战后江水东去的景象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历史英雄的追忆与感慨。上阕通过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色,烘托出历史的沧桑感。下阕则通过描绘周瑜的形象,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整首词融写景、咏史、抒情为一体,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1. 历史背景
  •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208年,由孙权和刘备联军对抗曹操的军队。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这是一个群雄割据、战争频发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英雄传奇的时期。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在这首词中,苏轼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事件相结合,通过景物的变化来映射历史的变迁。这种写作手法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历史的无情。
  • 豪迈情怀:苏轼的词中充满了豪放的气质,他不畏艰难,敢于面对生活的挫折和不公,这种豪迈的精神在他的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 文化意义
  • 赤壁文化的传承:赤壁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它见证了许多英雄豪杰的故事。苏轼的这首词不仅展示了赤壁的美丽风光,更通过历史的回顾,传承了这一文化遗产。
  • 历史与文学的结合:苏轼的这首词将历史与文学完美结合,通过诗词的形式,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又能够了解历史,这种跨领域的创作方式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情感的词作,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苏轼这位伟大诗人的深入了解,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词作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