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于今,问何处,魂兮飘泊。
又早是,残年急景,天寒水落。
皓月当头还似昔,空房越觉增萧索。
倘归来,蝶梦不曾迷,仍香阁。
井臼事,谁操作。
冷暖语,空沈著。
恨千秋彤管,惯遣贫薄。
永夜沈沈憎玉漏,总饶漏短人非昨。
也几回,拟把痛怀收,难忘却。
满江红 悼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悼亡》是叶剑英元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深沉的悲痛和豪迈的情怀,表达了对香洲兵变中殉难同志的沉痛哀悼以及对抗日英雄左权的缅怀。词中不仅展现了作者的革命精神,还表达了对英勇牺牲者的深深怀念。以下是关于这首文学作品的介绍:
作者简介:《满江红·悼亡》的作者是叶剑英元帅。叶剑英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军事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创作背景:该词作于1925年,正值中国革命的关键时期。当时正值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叶剑英作为军队的重要领导人,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然而,战争的残酷性使得许多战士在战场上英勇牺牲,而这首词就是对香洲兵变中殉难同志的沉痛哀悼。
主题内容:《满江红·悼亡》通过激昂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献出生命的战友们的崇高敬意和深切哀悼。诗中的“残阳如血”形象地描绘了战场的残酷与壮烈,“沧海桑田”则象征着历史的变迁与英雄的不朽。
艺术特色:《满江红·悼亡》在形式上属于古典词,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表达的思想却是现代的。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对英雄精神的传承和对国家未来的展望。通过对战争场景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深刻挖掘,词作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满江红·悼亡》不仅是一首表达对逝去战友哀思的词作,更是一部凝聚着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的艺术作品。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