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杂诗 其四

浮云随风远,飘散何所之。
逍遥十亩闲,终岁乃安栖。
孺人提瓮汲,稚子持钓归。
把酒共劳苦,无事心亦怡。
曲池方绕舍,蓱叶相因依。
鲂鲤游其闲,鳞鬣皆可窥。
出入呴以沫,人喧鱼不知。
即此悟濠濮,当与庄惠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田家杂诗 其四”是唐代诗人储光羲所创作的一首田园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及文化背景: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竹外四三家,通江径路斜。得钱新买犊,就水屡移车。稚子晴探椹,荆妻早种瓜。日高初饱饭,种火去烧畬。雨过村落凉,柴门绿槐影。嘒嘒新蝉鸣,黄熟云百顷。半载岁功成,报速力殊省。命俦腰镰去,陇上日方永。敢辞挥汗苦,生事依田井。归来茅檐下,月已升东岭。虽逢禁酿时,无酒亦堪醉。海畔农家流,多佃富家土。稻熟纳主人,生不识官府。自从新法施,屡问民疾苦。除害蛾诱灯,防疫牛书簿。昨者洗秋种,买盐课编户。游徼与穑夫,承旨勤鼓舞。骚然虽繁费,农事…
  • 译文:竹篱笆外有四户人家,通江的路径斜斜地延伸。用新钱买了一头小牛,便在水中几次移动车子。孩童在晴朗天气里摘取桑椹,妻子早早地种下瓜菜。当太阳升高时,一家人已经吃饱了饭,于是点燃灶火去烧田里的杂草。雨后村落更显清凉,绿色的槐树影子映在柴门旁。清晨,新的蝉鸣声响起,成熟的稻田遍布天边。经过半年的辛勤劳作,收获成果显著,农夫们节省了很多劳力。一群男子挥舞镰刀,在陇上行去,夕阳正好。他们不敢推辞挥洒汗水的辛劳,生活依旧依靠田地和井水为生。回到家中坐在屋檐下,月亮已经升至东边的山岭之上。虽然正值禁止酿酒的时候,但喝不上酒也足以让人沉醉。沿海的农家依然忙碌着,许多人租种富人的土地。稻谷成熟后交予主人,人们并不了解官府的事情。自从实施新法之后,不断询问人民的疾苦。除了害虫,还使用诱蚊灯,防疫牛身上绑上布条进行管理。过去清洗秋季种植的种子,购买食盐来缴纳赋税。农民们努力工作,受到朝廷的激励和鼓舞。尽管花费了许多费用,但农事仍继续繁忙。
  1. 诗人简介
  • 生平: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他出身于官宦家庭,早年即以文学才能著称。储光羲曾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并被授予冯翊县尉等职务。然而,由于政治变迁和个人遭遇,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 成就:储光羲是田园山水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深厚,尤其擅长写景抒情的诗歌。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
  1. 作品鉴赏
  • 艺术手法:储光羲的诗歌注重表现自然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田园风光之中。同时,他也关注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 主题思想:在《田家杂诗》中,储光羲不仅描绘了田园的美景,还表达了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他用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农民们在农忙时节的辛勤劳作和丰收的喜悦。这种关注民生、关爱弱者的主题,体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1. 文化背景
  • 唐代农业经济:唐朝时期,农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商业的兴起,农村也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不仅满足了国家的需求,也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因此,唐代诗人常常关注农村的生活和农民的劳动情况,这也是储光羲创作《田家杂诗》的原因之一。
  • 文人与田园诗: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反映了文人对于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唐代是田园诗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诗人都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篇。储光羲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的这些诗歌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1. 历史影响
  • 对后世的影响:储光羲的《田家杂诗》不仅是唐代田园诗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它的出现丰富了中国田园诗的内涵,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 文学地位: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储光羲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地位。他被后人尊称为”田间老人”或”西顽道人”,这反映了他在文学界的崇高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

《田家杂诗》不仅是一首表达田园生活之美的作品,更是一首充满人文情怀和时代精神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学习,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唐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还能够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真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