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山 其二

一王驷马万人夸,腰鼓城坚静不哗。
造物那知旁舍贵,却驱怪石为排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凤凰山其二》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王安石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其政治改革活动著称于世。他在位时期推行的一系列变法措施,旨在振兴宋朝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因此被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
  • 创作时间: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69年前后,正值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期间。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凤凰山其二》的原文如下:
天目飞来一凤皇,婆娑两翼拱钱塘。  
木波去后遗踪失,犹有人称御教场。  
公田搜括竟何堪,幕上营巢计太憨。  
风月无边枉抛却,南行愁煞木棉庵。  
  • 诗歌翻译(中文)
天目山上飞来的凤凰,翅膀舒展在钱塘江边。  
水流逝去只留下痕迹消逝,依然有人称此地为皇宫训练场。  
公田搜刮终究不堪重负,在帐篷上筑巢实在太愚蠢。  
无边的风景被抛弃,向南行走让人愁苦,木棉庵。  
  1. 诗歌鉴赏
  • 主题表达:这首诗通过描绘凤凰山的自然美景,间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治理和民生的关切。诗中通过对凤凰的描写,寓意国运昌盛,而“婆娑”、“遗踪”等词语则暗示了国家的兴衰变迁。
  • 艺术手法:王安石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使得诗歌既有深刻的内涵又富有艺术美感。如将凤凰比作朝廷的象征,反映了他对国家政治的关注。

《凤凰山其二》不仅展现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也反映了他个人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这首诗不仅是王安石政治理想的体现,也是其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交织的产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