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寓庐

十四年蜡屐重来,感今话昔,讲艺论心,霎时托想千秋,期对此湖山不愧;
二三子抟沙再聚,循吏清曹,闲官冷宦,他人各成一传,幸铭诸金石无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湖寓庐》是薛时雨创作的一副对联,它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杭州西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和文化景观的热爱与感慨。这副对联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情趣。接下来将详细介绍《西湖寓庐》:

  • 作者简介:《西湖寓庐》的作者薛时雨,晚清著名的词家之一。他不仅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还是一位深具文化修养的文人。他的生平事迹显示了一个典型的文人在封建社会中的生活轨迹,以及他对文化艺术的深厚兴趣和贡献。
  • 对联内容解析:对联“白社论交,留此间香火因缘,割半壁栖霞,暂归结十六年尘梦”和“青山有约,期他日烟云供养,挈一肩行李,重来听百八杵钟声”,这两行诗句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无限留恋,也表达了他对于人生旅途中经历的沧桑变迁的感悟。通过对西湖的描写,薛时雨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追求。
  • 文学价值:《西湖寓庐》作为一副对联,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反映了晚清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同时也揭示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世界和文化认同。通过这副对联,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及其生活态度。
  • 历史背景:薛时雨生活在晚清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动荡、文化转型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作品常常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西湖寓庐》的创作,既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发扬。

《西湖寓庐》是一幅融合了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元素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幅对联的解读,不仅能领略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还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