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下寓庐

作吏十六年,主讲十六年,壮志消磨,借一角溪山娱老;
种竹数百本,植松数百本,岁寒苍翠,与满城桃李同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白下寓庐》是薛时雨创作的一副对联,其内容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哲理和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以下是关于这副对联的具体介绍:

  1. 作品背景
  • 作者生平: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他是一位在清朝晚期颇有成就的词人,曾担任杭州知府,并有《藤香馆诗删存》等作品传世。
  • 创作时间与地点:《白下寓庐》的创作时间不详,但考虑到薛时雨的生活经历和文学成就,可以推测这可能是他在晚年或归隐后的作品,反映出他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1. 对联内容
  • 上联:“白香山广大教主;陆天随江湖散人”:这里的“白香山”指唐代诗人白居易,而“陆天随”可能指的是宋代诗人陆游,两者皆为当时文坛巨擘,体现了薛时雨对于两位文学大师的崇敬之情。
  • 下联:“壮志消磨,借一角溪山娱老”:这句表达了作者虽然怀揣雄心壮志,但在现实面前逐渐妥协,转而寄情于大自然的美好景色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1. 文学价值
  • 艺术特色:《白下寓庐》在对仗工整、意境深远方面展现了薛时雨的诗词功底。通过对两位文人形象的塑造,既表现了他们对文学艺术的追求,也反映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
  • 主题思想:整副对联以自然景观为载体,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哲思。这种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鼓励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1. 文化意义
  • 南京的文化象征: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历史上一直是文化中心之一。薛时雨的《白下寓庐》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南京这座城市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历史与现实的连接:通过对古代文人与现代生活的联系,这副对联提醒人们关注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关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薛时雨的《白下寓庐》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诗词,更是一幅展现清代文人风貌和时代精神的文学作品。通过欣赏这副对联,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到心灵的栖息之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