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馀杭道中

苦竹沿溪,青莎贴水。
斜阳黯黯遥山翠。
一声欸乃送轻舟,行人渐入芦花里。
打稻场连,剥棉天霁。
桑麻而外无闲地。
村居风景旧关心,勾将一片乡思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踏莎行·馀杭道中》是一首由清代诗人薛时雨所创作的词。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解读:

  1. 作者信息
  • 薛时雨,字慰农,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曾任杭州知府。
  1. 创作背景
  • 薛时雨在杭州任知府期间,经常游览杭州余杭道中的风光,写下了这首词以寄托他的乡愁与情感。
  1. 诗词原文
    苦竹沿溪,青莎贴水。斜阳黯黯遥山翠。一声欸乃送轻舟,行人渐入芦花里。打稻场连,剥棉天霁。桑麻而外无閒地。村居风景旧关心,勾将一片乡思起。

  2. 诗意解析

  • 自然景观:描述了夕阳下的景象,竹、草、水、山等自然元素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 人物活动:通过“一声欸乃”,描绘了渔民送船回家的情景,以及行人在芦苇丛中渐渐融入村庄的生活画面。
  • 乡村生活:展现了打稻、剥棉等农村劳动场景,强调了乡村生活的繁忙与朴实。
  • 情感寄托: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薛时雨的《踏莎行·馀杭道中》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一个文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及其在异乡的孤独与思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