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冶父山追怀净根上人

第一高人第一峰,冶山天半隐芙蓉。
独留净土藏僧衲,无限苍烟接晚钟。
古洞生风疑伏虎,空潭印月冷蟠龙。
寺门修竹清如许,何处拈花一笑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冶父山追怀净根上人》是清朝诗人卢国华所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对冶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净根上人的怀念之情和对禅宗生活的向往。

卢国华作为清代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风貌。在诗歌中可以看出他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禅宗思想。通过《登冶父山追怀净根上人》,可以窥见其内心世界的独特体验和对自然山水的深厚感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和深刻的反思。

从诗的内容上看,“第一高人第一峰”,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冶山的独特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让人仿佛置身于高山之巅,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接着,“独留净土藏僧衲”一句,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于修行者的崇敬之情,以及禅宗文化在其心中的深刻烙印。

在艺术手法上,卢国华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山峰比作高人、将芙蓉比作天半的隐者,这些形象化的描绘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意象美,更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此外,诗句中的“苍烟接晚钟”更是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受,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让人不禁思考人生、修行和自然的紧密联系。

从文学价值上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卢国华个人创作的体现,也是清代诗歌艺术的展现。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情感,既符合当时的诗歌审美标准,又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因此,这首诗不仅值得欣赏,更值得深入研究和品味。

《登冶父山追怀净根上人》不仅展现了卢国华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是对唐代以来禅宗文化的一次深情回顾。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以及诗人对人生、自然和修行的独特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