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高人第一峰,冶山天半隐芙蓉。
独留净土藏僧衲,无限苍烟接晚钟。
古洞生风疑伏虎,空潭印月冷蟠龙。
寺门修竹清如许,何处拈花一笑逢。

【注释】

冶父山:在今安徽当涂县东南。芙蓉:荷花别称。净土:佛家语,指清静无垢的佛教圣地。苍烟:深翠的云烟。伏虎:传说伏牛山有猛虎,人迹罕至,故名。蟠龙:盘踞的龙。寺门修竹:指寺庙门前成行的竹子。拈花一笑逢:据《维摩诘经》卷上“维摩诘问疾”章,释迦文佛为摩诃衍说法,弟子们皆默然无言。唯有一比丘尼拈花示之笑而不语,维摩诘知其心意。后遂以“拈花微笑”为禅门典故。

【赏析】

这是一首登冶父山追怀净源上人的诗。诗中描绘了冶父山秀丽的自然风光,赞美了净源上人高洁的品格和超尘绝俗的修行境界,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首联写景。“第一高人第一峰”,诗人以第一人称自称,将自已与净源上人相提并论,自认为他才是真正高人。“冶山天半隐芙蓉”,诗人想象着净源上人在山顶之上,如一朵芙蓉般美丽而神秘。这两句不仅写出了净源上人的高洁形象,也表现了诗人对净源上人的仰慕之情。

颔联写净源上人独留净土,藏僧衲于苍烟之中,晚钟声不断从古洞传出。这两句既表现了净源上人的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境界,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颈联进一步描绘了净源上人的修行境界。“古洞生风疑伏虎”,诗人想象着古洞中风声如虎啸般凶猛,但却能让人心生敬意,不敢轻举妄动。“空潭印月冷蟠龙”,诗人又想象着空潭中月影如龙盘绕,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这两句既赞美了净源上人的修行成果,也体现了诗人对这种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尾联写净源上人的清高脱俗。“寺门修竹清如许,何处拈花一笑逢”,诗人想象着在寺庙门前那排修长的竹子下,净源上人悠然自得地拈花微笑,仿佛是在等待着与自己的相遇。这两句既赞美了净源上人的清高脱俗,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冶父山美景的描绘和对净源上人高洁品格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净源上人和他所代表的那种超尘绝俗的修行境界的深深敬仰和深切怀念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和一份纯净的心灵图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