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塘晚棹

悠悠北塘棹,落日转蓬科。
留滞无安土,东南病把戈。
江寒鱼罟静,月上虎踪多。
去去勿复道,苍生可奈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北塘晚棹》是清代诗人卢元昌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背景
  • 卢元昌,字文子,江苏华亭人,为清初的文学家、学者。他著有《春秋分国左传》、《杜诗阐》、《稀馀留稿》等作品。
  1. 诗歌原文
  • 悠悠北塘棹,落日转蓬科。
  • 留滞无安土,东南病把戈。
  • 江寒鱼罟静,月上虎踪多。
  • 去去勿复道,苍生可奈何?
  1. 诗歌内容解析
  • 《北塘晚棹》是卢元昌在描绘江南水乡景色时创作的,通过对北塘傍晚时分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水乡画卷。
  • 首句“悠悠北塘棹”形象地勾勒出北塘河畔小船轻摇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悠远的氛围。
  • “落日转蓬科”,通过比喻,传达了夕阳西下时水面上波光粼粼,如同蓬草摇曳一般的美丽景象。
  • “留滞无安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漂泊不定生活的无奈,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哀愁。
  • “东南病把戈”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可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暗示着诗人身处乱世之中的无奈和彷徨。
  • 最后两句“江寒鱼罟静,月上虎踪多”进一步渲染了夜幕降临时的寂静与神秘,增添了诗篇的深度和广度。
  1. 文学价值
  • 《北塘晚棹》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更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1. 艺术特色
  •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独树一帜,采用了典型的五言律诗形式,结构严谨,音韵和谐。
  • 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感受到那份宁静与美好。
  1. 历史影响
  • 《北塘晚棹》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当时广受好评,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标志着清代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后世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创作灵感。
  1. 社会作用
  • 该作品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它通过赞美自然之美,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对于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审美趣味,为我们研究和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北塘晚棹》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篇,更是清代文人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