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怨·寒雁

声满秋风。
度燕云、关塞重重。
怎孤飞万里,偏迟书字慰愁侬。
听汝宵深梦不浓。
故国芦花岸,曾相识、冷月明中。
归期未定,泥痕何日重逢。
又穷途霜紧,愁水宿,稻梁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别怨·寒雁》是近现代著名诗人潘飞声的一首词,该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诗词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潘飞声(1858-1934),字兰史,号剑士、心兰、老兰,另有笔名如罗浮道士、独立山人,他出生于福建,祖籍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潘飞声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及书画家,擅长行书与画折枝花卉,他的诗作雄丽奇气,为近代岭南六大家之一。

  2. 作品原文
    声满秋风。度燕云、关塞重重。怎孤飞万里,偏迟书字慰愁侬。听汝宵深梦不浓。故国芦花岸,曾相识、冷月明中。归期未定,泥痕何日重逢。又穷途霜紧,愁水宿,稻梁空。

  3. 诗歌鉴赏:《别怨·寒雁》通过描述一只孤雁在秋风中飞行的场景,展现了其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雁的形象不仅承载着自然的象征意义,也象征着漂泊不定的游子或诗人自己。诗中的“怎孤飞万里”和“偏迟书字慰愁侬”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孤独状态的无奈以及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4. 文化背景:潘飞声生活在清末民初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充满了变革和不确定性。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关注,以及对未来和过去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别怨·寒雁》这首词的解读,不仅能欣赏到潘飞声卓越的艺术成就,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