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梅 其三 (辛酉至壬戌)

蒲团坐,寂灭到枯禅。
离象火虚填坎水,坤元地缺补乾天。
玉液注丹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江梅其三》是一首描绘禅宗修行境界的诗歌。下面将从诗的内容、艺术手法以及哲学意蕴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 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
  • 创作时间:该诗作写于清末近现代初,具体年份为辛酉至壬戌年(1901年左右)。
  • 作者介绍:作者是潘榕,一位清朝时期的诗人兼画家。
  1. 诗歌内容解析
  • 禅修理念: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一种禅宗思想,即通过静坐冥想达到“寂灭”的境界。诗中的“蒲团坐”形象地描述了僧人坐禅的状态,而“寂灭到枯禅”则揭示了通过修行可以超越生死轮回,达到精神的涅槃状态。
  • 自然象征:“离象火虚填坎水”,这里的“离象”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空性概念,而“火虚”与“坎水”则分别代表阳和阴,反映了阴阳调和、天地平衡的哲理。
  • 内在修炼:“坤元地缺补乾天”则表明在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中,需要通过不断地自我修养来填补内在的空缺,以达到与宇宙合一的境界。
  1. 艺术手法
  • 意象描绘:诗中使用了很多生动的意象,如“玉液注丹田”等,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美感,也使得禅宗的修行过程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
  • 对仗工整:在形式上,诗采用了传统的对仗技巧,如“离象”与“火虚”、“坤元”与“地缺”等,这种形式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1. 哲学意蕴
  • 道家思想融合: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诗中融入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 心灵解放:诗作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束缚,追求心灵自由的理念,鼓励人们摆脱物质欲望,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1. 情感表达
  • 内省与自省: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诗表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度思考,以及对个人精神追求的执着。
  • 超越与升华:诗中的修行主题展现了人类对于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这种超越现实的追求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望江梅其三》不仅是一首描写禅宗修行境界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富含哲理的艺术作品。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生命和宇宙的独特见解,也提供了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