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再拈(乙卯至丙辰)

花落春归意寂寥。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黄昏怕近更无聊。
懒把灯挑。惯把书抛。
咫尺蓬山路转遥。信也难捎。
梦也徒劳。残魂一缕那禁销。
愁上眉梢。恨上心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一剪梅·再拈(乙卯至丙辰)》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潘榕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对其创作背景、内容和主题进行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潘榕,又名荫荪,字印僧,祖籍浙江山阴。他的生平经历了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变迁,曾担任过乐厂盐大使职,后定居成都。潘榕的诗作风格多样,包括诗词、弹词等。他的《一剪梅·再拈》的创作时间跨度从乙卯年至丙辰年,反映了他在这个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1. 内容分析
  • 情感表达:《一剪梅·再拈》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哀愁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花落春归意寂寥”一句,传达了春天虽然美丽但终将逝去的感觉。
  • 自然景象:诗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意象,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也隐喻了人生的短暂和美好时光的流逝。
  • 哲理探讨:潘榕在诗中展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思。例如,“信也难捎”和“梦也徒劳”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追求和梦想难以实现的无奈。
  1. 主题思想
  • 生命观:潘榕在诗中探讨了生与死、存在与虚无的问题,体现了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 时代变迁:通过诗中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

《一剪梅·再拈》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缩影。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历史的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