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叹

门前谁种青青柳,竟与苍松势比高。
一夕狂风尽吹倒,松声依旧作波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柳叹》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刘敬创作的一首诗,通过描绘门前的柳树被狂风吹倒的情景,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态炎凉的感叹。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柳叹》的作者刘敬,字龙生,号农生,亦号老农。他的祖父刘萃奎(字薇卿)是道光举人,著有《琼台吟史编》26卷。父亲刘寿之(字三才),同治举人,与闽中名儒谢章铤结诗社,著《随庵遗稿》4卷。刘敬师从谢章铤,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进士,签分刑部主事,三十三年(1907)出宰四川长寿知县,并在宣统元年(1909)卸职归里。这些背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 文学特点:诗歌通过对门前柳树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慨。“门前谁种青青柳,竟与苍松势比高”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柳树与松树相比的高大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雄伟与坚韧。然而,“一夕狂风尽吹倒,松声依旧作波涛”则揭示了即便有着如此坚强的意志与力量,仍然无法抵御命运的无情打击,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无奈之情。
  3. 历史意义:《柳叹》不仅是刘敬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社会现象的反映。它揭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现实,以及人们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挣扎与思考。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自然主义美学,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寄托人的情感和哲思。

《柳叹》作为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诗作,不仅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才华,也反映了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复杂面貌。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摹,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和表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