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陆润庠联

托孤无愧蜀丞相;承旨羞为留状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陆润庠联是现代近现代诗人章履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陆润庠的怀念和哀悼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陆润庠(184l-1915),字凤石,江苏元和(今属苏州)人。同治十年状元,历任工部、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土。辛亥革命后留毓庆宫为溥仪师傅,授太保。能联擅书,时有双璧之称。
  1. 创作背景
  • 陆润庠在辛亥革命后留任为溥仪师傅,并授太保,可见其在当时的重要地位。然而,陆润庠最终在晚年去世,留下了许多未完成的遗愿和未竟的事业,这让后人深感惋惜。
  1. 诗歌原文
  • 犹然帝座朝仪,毋劳蹈海;难得状元宰相,如此收场。
  • 犹然帝座朝仪,毋劳蹈海;难得状元宰相,如此收场。
  • 虞渊寒日生同尽;吴苑秋风死未归。
  1. 赏析鉴赏
  • 《挽陆润庠联》通过对陆润庠一生成就的回顾,展现了他的辉煌与遗憾。诗中的“虞渊寒日生同尽”和“吴苑秋风死未归”等意象,表达了对陆润庠晚年遭遇的无奈和感慨。同时,通过对比“帝座朝仪”与“蹈海”的命运,也反映了陆润庠的人生抉择和命运多舛。
  • 在艺术手法上,章履平运用了对仗、比喻、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既富有文学性,又充满了深沉的哀思。这种艺术表达方式,既体现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又赋予了现代诗歌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1. 艺术特点
  • 《挽陆润庠联》在结构上严谨有序,既有对陆润庠生前事迹的回顾,也有对其去世后的悼念。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全诗情感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在语言上,章履平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使得整个诗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同时,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象征,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
  1. 历史意义
  • 《挽陆润庠联》不仅是对陆润庠一生的颂扬,也是对那个时代文人士大夫命运的深刻反思。它反映了作者对陆润庠的敬仰之情和对其命运的同情之心。同时,这首挽联也提醒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人物终将被铭记和怀念。

《挽陆润庠联》作为现代近现代诗歌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邃的思想意蕴,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