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乎何酷在师门,木坏山颓更莫论。
只有羊昙能下泪,岂真宋玉解招魂。
训词方惧微言绝,遗集谁编旧泽存。
闻说浮家尚羁旅,抚棺未得只声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天乎何酷在师门,木坏山颓更莫论。
只有羊昙能下泪,岂真宋玉解招魂。
训词方惧微言绝,遗集谁编旧泽存。
闻说浮家尚羁旅,抚棺未得只声吞。
《哭戈南村夫子》是清代诗人刘天谊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简介:刘天谊(字宜甫,号戒庵),深州人。他出身于一个有学识的家庭,其父实斋曾徙居于青县温褚村。弱冠游泮,秋闱屡试不售,遂绝意进取,肆力于古文辞。与朱煌号称二杰,著有《同野堂诗文集》。他的文学成就和对师恩的感怀,都体现在这首诗中。
诗歌内容:《哭戈南村夫子》表达了诗人对老师的深深哀悼之情。诗中写道:“天乎何酷在师门,木坏山颓更莫论。”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于老师去世的悲痛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只有羊昙能下泪,岂真宋玉解招魂?”则表现了诗人对老师生前教诲的感激以及无法再聆听教诲的遗憾和哀伤。
文化影响:刘天谊的这首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文学才华,也展示了清代文人对于师道尊严的崇高尊崇和深刻体悟。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到清代文人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对师生情谊的珍视。
《哭戈南村夫子》作为清代文人刘天谊的作品,不仅是其个人情感的抒发,还是那个时代文化氛围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领略到刘天谊的文学才华,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文人对于师道的尊重及其文化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