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辰诗并序 其九 猴

亦具人形质,惟怜性未完。
四三殊喜怒,狙诈屡呼欢。
不避王孙号,空叨供奉冠。
伯淳非晏相,休拟例迎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刘天谊的《十二辰诗并序 其九 猴》是一首充满深意和哲理的文学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亦具人形质,惟怜性未完。四三殊喜怒,狙诈屡呼欢。不避王孙号,空叨供奉冠。伯淳非晏相,休拟例迎观。

  2. 作者介绍:刘天谊(1774—1854),字宜甫,号戒庵,先世深州人,其父实斋徙居于青县温褚村(今属沧县)。弱冠游泮,秋闱屡试不售,遂绝意进取,肆力于古文辞。与朱煌号称二杰,著有《同野堂诗文集》。其诗见于《津门诗抄》。

  3. 诗歌内容分析:《十二辰诗并序 其九 猴》中,刘天谊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猴子的形象。“亦具人形质”表达了猴子虽具人形,但仍然保留着动物的本能;“惟怜性未完”则揭示了猴子虽聪明,但仍有局限,不能完全理解人类的情感和道德规范。“四三殊喜怒,狙诈屡呼欢”展示了猴子情感丰富,喜怒无常,同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会了一些欺骗和伪装。“不避王孙号,空叨供奉冠”反映了猴子虽然受到人类社会的尊重,但其本质仍旧是动物。“伯淳非晏相,休拟例迎观”意味着即使是高贵的动物,也不能被当作人类的代表而受到特殊待遇或尊敬。

《十二辰诗并序 其九 猴》不仅是一首描述猴子的诗歌,更是对人性、社会和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一经典文本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角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