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具人形质,惟怜性未完。
四三殊喜怒,狙诈屡呼欢。
不避王孙号,空叨供奉冠。
伯淳非晏相,休拟例迎观。
十二辰诗并序 其九 猴亦具人形质,惟怜性未完。
四三殊喜怒,狙诈屡呼欢。
不避王孙号,空叨供奉冠。
伯淳非晏相,休拟例迎观。
注释:
- 猴:指猴子,一种灵长类动物。
- 四三:形容时间或场合的特定阶段,这里指一天中的四个时辰,即早晨、中午、下午和夜晚。
- 狙诈:指狡猾奸诈的行为。
- 王孙:古代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高贵的人。
- 供奉:向神灵或上级献上礼物,表示敬意。
- 伯淳:这里指刘天谊,字宜甫,号戒庵,清代文人。
- 晏相:指宰相,这里泛指高级官员。
- 休拟:不要模仿。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文人刘天谊所作,描绘了猴子的形象及其行为特点。诗中通过对猴子性格和行为的描写,表达了对猴子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诗人用“亦具人形质”来形容猴子,既突出了猴子的灵巧和智慧,也暗示了它们与人类之间的相似之处。接着,诗人通过“四三殊喜怒”等词语,生动地描述了猴子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情绪表现,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猴子的活泼可爱。此外,诗中还提到了猴子的一些特点,如“狙诈屡呼欢”、“不避王孙号”等,这些描述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趣味性,也展示了作者对猴子行为的深入观察和理解。最后,诗人以“伯淳非晏相,休拟例迎观”作为结尾,表达了自己对猴子的看法和态度,既展现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之心。总体来说,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既展现了猴子的可爱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