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觉形堪畏,先时恨弗推。
修鳞当道过,毒口螫人来。
画足真多事,疑弓尚召灾。
郑门妖已作,不俟鲁泉台。
弥觉形堪畏,先时恨弗推。
修鳞当道过,毒口螫人来。
画足真多事,疑弓尚召灾。
郑门妖已作,不俟鲁泉台。
诗意与注释分析
这首诗是刘天谊所作《十二辰诗并序》中的第六篇,主题围绕着“蛇”展开。通过描述蛇的形象及其对人类的潜在威胁,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警觉和反思。
诗句释义及赏析:
- “弥觉形堪畏,先时恨弗推。”
- “弥觉形”:意味着蛇的形态让人感到恐惧,难以隐藏其危险性。
- “堪畏”:表示这种恐惧感已经变得无法避免。
- “先时恨弗推”:表达了对蛇存在的恐惧,但未能及时采取行动的遗憾。
- “修鳞当道过,毒口螫人来。”
- “修鳞”:指的是蛇的蜿蜒身体。
- “当道过”:比喻蛇在人们生活中无所不在,像一道障碍。
- “毒口”与“螫人”:形容蛇的攻击方式,不仅有毒而且能伤人。
- “画足真多事,疑弓尚召灾。”
- “画足”:这里可能指人们为了安全而人为地给蛇留下痕迹或标志。
- “真多事”:暗示这种做法不仅无用反而带来更多麻烦。
- “疑弓尚召灾”:用比喻手法表达错误的预防措施可能导致更多的灾难。
- “郑门妖已作,不俟鲁泉台。”
- “郑门”:古代传说中一个妖怪居住的村庄名。
- “妖已作”:意味着这个妖怪已经成形或出现。
- “不俟鲁泉台”:意喻不需等到鲁国的泉水台(传说中的水神所在)就能引发灾难。
综合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蛇”的描述,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和对未知事物的恐惧情绪。刘天谊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蛇的凶猛与危害,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考。诗中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还体现了他深邃的自然观察能力和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生命、自然与人关系的一种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