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杂诗 其七

丰碣标时井,深当邑校前。
惟甘方受和,能掘自逢泉。
汲古昌黎述,扬清孟博传。
未容穿凿者,于此坐窥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皮杂诗》是清代诗人刘天谊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其中“七”指的是第七首作品

《南皮杂诗》作为刘天谊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颇为重要。刘天谊,字宜甫,号戒庵,深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其父实斋徙居于青县温褚村(今属沧县)。刘天谊在年轻时游泮,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秀才阶层,但多次参加秋闱考试未果。这种屡试不中的经历,让他选择了专注于古文辞的创作,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风格与成就。

从诗歌内容来看,《南皮杂诗》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思想而著称。诗中的“丰碣标时井,深当邑校前”,不仅描绘了地理环境,更隐喻了历史人物的品格和时代精神。“惟甘方受和,能掘自逢泉”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和谐环境的向往以及自我修养的理念。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道德修养、社会和谐及个人品德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极为重要的主题。

从艺术特色来看,刘天谊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他的诗作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他高超的诗歌艺术造诣,也展示了他对人生、社会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如刘天谊曾与朱煌号称“二杰”, 可见其在文学界的卓越地位。

刘天谊的《南皮杂诗》不仅是清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够体会到古代文人对于社会责任、道德修养和艺术追求的不懈追求和深刻表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