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皮杂诗 其五

佛阁峙城隅,登临六月须。
冶游来学侣,膜拜走村姑。
笑语人成市,笙歌日欲晡。
忽闻声扰扰,归去各将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皮杂诗其五》是清代诗人刘天谊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与创作背景:刘天谊(1774—1854),字宜甫,号戒庵,深州的先世后裔,因其父移居而定居于青县温褚村(今沧县)。刘天谊弱冠之年即游泮,但多次参加秋闱考试未果,遂放弃科举追求,投身于古文的创作之中。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同野堂诗文集》中。

  2. 诗歌原文:《南皮杂诗其五》如下:
    佛阁峙城隅,登临六月须。
    冶游来学侣,膜拜走村姑。
    笑语人成市,笙歌日欲晡。
    忽闻声扰扰,归去各将雏。

  3. 主题与内容分析

  •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夏日傍晚在佛阁附近的场景。诗人以佛阁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城市中的热闹与喧嚣。“佛阁峙城隅,登临六月须”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站在佛阁之巅,眺望着整个城市的盛景。
  • “冶游来学侣,膜拜走村姑”则描绘了城中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学侣们聚集在一起探讨学问,而村姑们在庙宇前膜拜,表现出一种生活情趣。
  • “笑语人成市,笙歌日欲晡”两句进一步描述了傍晚时分,人们开始聚集到佛阁附近,欢声笑语形成了市集的氛围,而笙歌也伴随着日落渐渐响起。
  • “忽闻声扰扰,归去各将雏。”最后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他忽然听到嘈杂的声音,决定回到家中带着孩子们回家。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都市生活的厌倦,也反映了他对家庭的眷恋。
  1. 艺术手法与风格
  • 刘天谊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形象比喻和生动的描绘。例如,“佛阁峙城隅”不仅形容了佛阁的地理位置,还隐含了佛阁的高耸入云的形象。“膜拜走村姑”则是对乡村风俗的一次真实写照。
  • 整首诗的语言简洁有力,通过对细节的精心刻画,展现了一幅生动的都市生活图景。同时,诗人通过对比城市与农村的不同生活状态,巧妙地表达了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1. 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 《南皮杂诗其五》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也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多样性。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清代末年城市与乡村生活的差异,以及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
  • 该诗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它不仅作为文学作品被广泛传颂,更成为研究清代社会文化、城市生活的重要资料。此外,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对自然的赞美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借鉴。

《南皮杂诗其五》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也是了解清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