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赴都门

十载长安道,风尘鬓欲皤。
天宁哀志气,人尽笑蹉跎。
日落汾丘垒,冰胶䩐勒河。
又驱羸马去,惆怅意如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赴都门》是明代殷迈的文学作品,其内容丰富,风格独特。该诗通过描绘旅途中所见的景象与内心的感悟,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仕途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殷迈,字时训,号白野,明代应天府溧阳人。他于嘉靖二十年考中进士,后历任户部主事、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等职。在官场上,殷迈以恬淡寡交著称,但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常有书信往来,以学术探讨为乐。
  1. 诗歌内容概述
  • 诗篇开头“春来抱病淹行色,每到山中兴便长”,描绘了春天时节,因抱病而延缓行程,到达某个地方时景色宜人的情景。
  • “云护石床僧在定,月明台殿草飞香”则展示了诗人到达目的地后,看到寺庙中僧侣打坐修行,以及月光下寺院中的宁静美景。
  • “烟霞暂别三千里,萍水俄惊二十霜”反映了诗人与友人短暂相聚又匆匆分别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欲了无生齐出处,愿从淮老问真常”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学的思考,希望追随先贤的智慧,寻求真理。
  1. 艺术手法分析
  • 诗中使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描写,如“烟霞暂别三千里”和“萍水俄惊二十霜”,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情感深度。
  • 诗歌在结构上采用了起承转合的传统布局,前三句铺垫背景,中间四句深入描绘景色与内心感受,最后两句总结全篇,形成完整的意境和主题。
  1. 文化背景
  • 《将赴都门》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在那个时代,文人常常因政治变动、社会动荡而经历波折,诗作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对现实不满却又无力改变的复杂情绪。
  •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诗人展现了其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感悟,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1. 历史评价
  • 根据现存文献记载,殷迈的生平事迹较为简略,但通过诗作可以看出,他在文学创作上有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抒情言志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

《将赴都门》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它不仅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