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宠转愁颜,历官河北淮南,济世经纶殊未展;
订交从总角,重过三山二水,赏心诗句与谁论。
挽王凤生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王凤生联》是清朝诗人方士淦的作品。在文学的浩瀚海洋中,《挽王凤生联》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部作品:
作者简介:《挽王凤生联》的作者方士淦,字梦树,号梅麓,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卒于嘉庆十四年。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曾选为金匮知县,后任上海运漕粮议。方士淦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他在仕途上虽有起伏,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责任。
作品原文及其鉴赏:《挽王凤生联·江流有声》全文如下:江流有声,缅高阁临风,怨兴逝水;诗人多感,览遗编怀旧,梦绕晨星。这组挽联深情地表达了对亡者的哀思和对生命的感慨。其中“江流有声”一句,以江水的流动喻人生易逝,表达了对逝者的无限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
作品背景:在古代,文人墨客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寄托对亲友的思念。方士淦作为一位有责任感的官员,在面对好友王凤生不幸离世时,写下了这首挽联,既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
艺术手法:在这首诗中,方士淦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刻。例如,“江流有声”一句,通过江水的流动暗示人生的流逝,这种用自然景象来表达人生哲理的手法,显示了方士淦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感知力。
历史影响:作为清代诗人方士淦的作品,《挽王凤生联》不仅在当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誉,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的出现,标志着清代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挽王凤生联》不仅是一首悼念亡友的挽联,更是方士淦个人情感和思想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这一作品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