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屋住(甲午)

事平廿馀载,吴趋未忘乱。
会城向东北,瓦砾嗟过半。
比年多官人,大力规久远。
捷足割墟落,弹指斲轮奂。
节署南属河,甲第已无算。
闳深不可测,巷陌惊屡换。
壮哉试屈指,宦橐想钜万。
繄予怀此都,久愧累亲串。
三年归自外,踪迹转投散。
崎岖持八口,白下谁可馆?
不憎市井喧,聊喜淮流贯。
数椽待栖止,颇类夔子窜。
迂狂人所笑,虑此盖熟烂。
自污亦无徒,行歌南山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觅屋住(甲午)》是一首反映近代社会变迁和个体命运的诗歌。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及其作者:

  1. 作品背景与作者
  • 作品创作时间:《觅屋住》的创作时间为甲午年,即1924年。
  • 作者信息:郑孝胥,字太夷,号苏戡,福建闽侯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他的文学创作涵盖了诗、词、文等多个领域,尤以长诗见长,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1. 诗作内容解析
  • 时代背景:甲午年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一时期中国面临列强的侵略和内部的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多舛。
  • 社会现实:诗中“比年多官人”暗示着政府内部权力的斗争和政治腐败,而“大力规久远”则反映了统治者试图通过扩大地盘来巩固统治的野心。
  • 个人感慨:“我怀此都,久愧累亲串”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法为国效力的自责和对家人的愧疚。同时,“三年归自外,踪迹转投散”反映了诗人在外漂泊的生活状态以及对家国的忧虑。
  1. 艺术特色
  • 情感表达:诗作中充满了深沉的情感,诗人通过抒发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苦难,展示了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
  • 语言风格:郑孝胥的诗歌语言精炼而富有力量,善用对比和象征手法,如“比年多官人”与“捷足割墟落”,形象地描绘了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 结构布局: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开头直接点题,中间详述社会现状和个人经历,结尾则回归到个人情感的抒发,形成完整的叙事框架。
  1. 文化价值
  • 历史见证:《觅屋住》作为郑孝胥的作品,不仅是其个人经历的记录,也是那个时代社会状况的生动写照,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 文学贡献:郑孝胥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觅屋住(甲午)》不仅是郑孝胥个人经历的记载,更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的坚韧与变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