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声 寄心与

檐雨滴宵寒。
梦醒更阑。
罗襟积泪未曾干。
怪是夭桃红未减,瘦了栏杆。
燕语自梁间。
为底喃喃。
篝灯挂壁穗红残。
遥数征帆江上叶,摇过何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探索文学世界:解读《卖花声·寄心与》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郑元昭的《卖花声·寄心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令人瞩目。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更通过字里行间的抒情,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愁思与感慨。

“檐雨滴宵寒。梦醒更阑。罗襟积泪未曾干。”这几句词句简洁却意味深长,如同一幅深夜细雨中的画卷,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雨水打湿了夜的寂静,也打湿了诗人心中的泪水,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怪是夭桃红未减,瘦了栏杆。”这里的“夭桃红未减”形象地描述了春天的美丽,而“瘦了栏杆”则反映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和哀伤。这种情感上的落差,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

“燕语自梁间。为底喃喃。”燕子的声音在梁间回荡,引发了诗人的思考。他无法理解燕子为何如此喃喃自语,这种疑惑和不解进一步加剧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篝灯挂壁穗红残。”最后一句“遥数征帆江上叶”,诗人用篝灯映照出墙上的穗子,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仍然能感受到昔日的繁华。然而,这些记忆随着江上的船只远去,变得模糊不清。

《卖花声·寄心与》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感受和思考,这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