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光又转梅花,窗几醒人诗眼。
玉笛谁家,婉转东风吹暖。
几回徙倚樱桃下,春聚画栏西畔。
正山城、不夜彩灯笼翠,月华飞满。
奈新来、意味因愁闲咏,辜负轻晴池馆。
早燕迟莺,销却年华强半。
柔丝偏绾愁丝紧,那管离人肠断。
只朝朝、屈指行期愁近,酒怀都懒。
陌上花 正月十五日
介绍
《陌上花·正月十五日》是近现代诗人郑元昭创作的一首古诗词。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更细致的介绍和分析:
作者背景:郑元昭,一位近代的诗人,其创作生涯跨越了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期。《陌上花·正月十五日》的创作时间大约在20世纪初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巨变和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元昭的个人生活和创作经历可能也与其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他的诗作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时代感和个体情感的交织。
诗词原文:《陌上花·正月十五日》原文如下:“韶光又转梅花,窗几醒人诗眼。玉笛谁家,婉转东风吹暖。几回徙倚樱桃下,春聚画栏西畔。”此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元宵节夜晚的美丽景象。首句“韶光又转梅花”描绘了梅花在夜色中绽放的景象,暗示了节日的氛围与春天的到来。次句“窗几醒人诗眼”,则表达了诗人在欣赏美景时,内心被深深触动,灵感泉涌,如同诗歌的眼睛被激发。第三句“玉笛谁家,婉转东风吹暖”,描绘了元宵节夜晚,有人吹奏着悠扬的玉笛,音乐随风飘荡,给寒冷的冬夜带来了温暖。末句“几回徙倚樱桃下,春聚画栏西畔”,则具体描绘了诗人在樱桃树下徘徊的情景,以及春天的美景在画栏旁聚集的景象。
诗词解析: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郑元昭擅长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来展现景物之美。通过对节日夜晚的描述,他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的美,还传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读来令人感到温馨而又略带忧伤,体现了郑元昭深厚的人文情怀和艺术造诣。
《陌上花·正月十五日》不仅是郑元昭个人创作才华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文化在近代的一个缩影。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读者通过阅读和赏析这样的作品,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