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禽知敬久无音,樵采含悽远不侵。
气共微箕存祖社,魂伤姬孔表冈林。
千秋死谏无公酷,半日句留望古深。
垄畔请携卷石去,桉间时见昔年心。
谒比干墓(乙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比干墓》是明代诗人陈克侯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刻反思。陈克侯以“驻马殷墟白日寒”开篇,描绘了诗人到达殷墟时的寒冷景象以及内心的感慨。接着,“少师遗墓久盘桓”点明了诗人对于比干墓地的停留与留恋,暗示了他对于先贤的尊重和怀念。而“空令异代封先及,谁念孤臣涕未乾”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历史的无奈感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在诗歌中,陈克侯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手法,使得作品层次更加丰富。“血化千年应是碧,心披七窍总为丹”中的“碧血”暗指比干忠诚不屈的精神,而“丹心”则象征着坚贞的意志。这种象征性语言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更为深远的情感内涵。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但又不失韵味。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沉静而又哀伤的氛围,使读者能够在诗中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个体的孤独感。
《谒比干墓》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通过历史典故和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深刻思考。它不仅反映了明中期的社会风貌,也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