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斋头自鸣钟

鸿钧橐籥妙莫测,忽遇神工难秘匿;
制器能符十二时,相传西土入中国。
非编非镈能自鸣,一龛错采纷雕饰。
其中法线转辘轳,关键体天行不息。
针芒更分短与长,徐者为时疾者刻。
豁然一一发清响,计时按晷无差忒。
复有奇观阃阈开,一木横挂当胸臆。
秋韆甫罢奏钧天,噌𠴈鞺𩍈相搏击。
琪花更插双铜瓶,不惟有声亦有色。
霎时突下水晶帘,万籁无声一何默。
我闻在昔未央宫,或为山鸣倾崱屴;
又闻丰山有九耳,霜降则鸣气所逼。
何如人巧夺天工,时止时鸣叶天则。
胜似铜壶滴漏精,准于缇室飞灰急。
春明我已罢趋朝,坐废朝兴日中昃。
敢将移置供萧斋,教与儿曹寸阴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斋头自鸣钟》是郑用锡创作的一首诗,该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观察和独特理解,也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作者生平:郑用锡,字在中,号祉亭,生于清朝道光三年,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人。早年受家训影响,以力行为本,后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但选择退隐,专心于文学与学术。
  • 艺术成就:郑用锡的文学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为主,他的诗歌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被视为清中期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1. 作品原文及赏析
  • 原文摘要:鸿钧橐籥妙莫测,忽遇神工难秘匿;制器能符十二时,相传西土入中国。非编非镈能自鸣,一龛错采纷雕饰。其中法线转辘轳,关键体天行不息。针芒更分短与长,徐者为时疾者刻。豁然一一发清响,计时按晷无差忒。复有奇观阃阈开,一木横挂当胸臆。秋韆甫罢奏钧天,噌𠴈鞺𩍈相搏击。琪花更插双铜瓶,不惟有声亦有色。霎时突下水晶帘,万籁无声一何默。又闻丰山有九耳,霜降则鸣气所逼。何如人巧夺天工,时止时鸣叶天则。胜似铜壶滴漏精,准于缇室飞灰急。春明我已罢趋朝,坐废朝兴日中昃。敢将移置供萧斋,教与儿曹寸阴惜。
  • 赏析解读:此诗通过对自鸣钟精妙工艺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规律的领悟和尊重。诗中的“鸿钧橐籥”暗示了宇宙万物的和谐运转,而“制器能符十二时”则展示了古人对于时间精准掌握的智慧。诗中的自鸣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计时工具,更是蕴含哲理的象征,表达了人与自然、历史与传统的深刻联系。
  1. 诗歌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清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艺术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有机会接触并学习多种技艺,包括古代的自鸣钟制造技术。
  • 生活经历:郑用锡作为一位官员,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文物和传统技艺,这些经历可能成为他创作《咏斋头自鸣钟》的灵感来源之一。

《咏斋头自鸣钟》不仅是一首描写自鸣钟的诗,更是一幅展现古代工匠智慧和诗人才情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也能深入理解古人对于时间和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