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落志感

大造生人无虚设,此齿亦在五音列。
当其腭锋方少时,编贝一一恣餔歠。
饔飧不曾噬腊愁,称名可匹来嚼铁。
忽忽到今六十年,屠门每过空呜咽。
一饱惟求张苍乳,三寸终负张仪舌。
吁嗟乎!
头童发白犹无伤,耳聋目昏尚可说;
奈此堂堂雍齿侯,无人为汝祝哽噎!
持粱■肥着力难,得毋彼天厌饕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齿落志感》是清代诗人郑用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郑用锡是清朝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齿落志感》是他众多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这首诗,可以领略到郑用锡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2. 原文赏析:这首诗的原文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诗中提到“大造生人无虚设,此齿亦在五音列”,表达了生命无常、岁月易逝的主题;而“当其腭锋方少时,编贝一一恣餔歠”则描绘了年轻时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此外,“饔飧不曾噬腊愁,称名可匹来嚼”等句子也富有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
  3. 艺术特色:《齿落志感》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风格。首先,它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较为常见,便于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其次,诗中的意象生动,如“编贝”、“齿落”等,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使诗歌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最后,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不仅在情感上引人共鸣,也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
  4. 社会影响:《齿落志感》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许多现代学者对这首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它不仅是清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此外,这首诗也被多次引用和改编,成为研究清代文学和诗歌的重要资料。
  5. 现实意义:《齿落志感》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其对人生的启示和思考上。通过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表达,诗人希望人们能够珍惜当下,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同时,这首诗也提醒人们要关注社会问题和文化传承,以诗歌为载体,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齿落志感》作为清代诗人郑用锡的杰出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思想和艺术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诗歌,不仅可以了解到清代诗歌的魅力和精髓,还能够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