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赈谣

黄须大吏骏马肥,朱旗前导来赈饥。
饥民腹未饱,城中一月扰。
饥民一箪粥,吏胥两石谷。
我皇圣德仁苍生,官吏甚勿张虚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官赈谣”是一首反映社会矛盾和民众疾苦的唐代诗歌。这首诗通过对官吏赈灾行为的描绘,揭示了当时官员在救灾过程中存在的贪污腐败问题。下面从多个方面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唐朝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乱和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李白在乾元元年(758年)秋天八月,因避乱而迁居至夜郎,期间与故友张谓相遇于夏口。两人在此江城之南湖相会,畅叙天下太平的喜悦之情。
  • 然而,诗人在诗中也提到了沔州牧杜公、汉阳宰王公等人在江城之南湖宴饮的场景,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1. 诗歌内容
  • 《官赈谣》中的“黄须大吏骏马肥”形容了官员们的气派,而“朱旗前𨗳来赈饥”则描绘了官员们带着救济物资前来赈济饥饿的百姓的情景。这一描写体现了诗人对官员赈灾行为的初步观察。
  • “饥民腹未饱,城中一月扰”进一步揭露了官员们在救灾过程中的不作为,导致民众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遭受着长期的饥饿之苦。
  • “饥民一箪粥,吏胥两石谷”则是对官员贪污腐败行为的直接批评。在这里,诗人将普通百姓仅能得到的少量救济物资与官吏们手中的大量粮食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他们在赈灾过程中的贪婪和不公。
  • 最后两句“我皇圣德仁苍生,官吏甚勿张虚声”,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朝廷和官吏的不满,呼吁他们不要只是口头上宣扬自己的善举,而要真正地关心民生,解决实际问题。
  1. 艺术特点
  • 《官赈谣》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描绘,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现状。
  • 诗歌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展示官员和民众之间的悬殊差距,突出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 全诗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官员行为的严厉批评。

《官赈谣》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人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还可以思考现代社会中类似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