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窗寒 凉棚

架木红梳,编筠翠薄,火云遮住。
周遭四面,压过屋山高处。
只妨他、清风自来,隔窗暗被修篁妒。
笑绚斋妙想,四松梯上,驾霄亭古。
销暑。
闲亭宇。
要放眼寥天,卷舒莫误。
一角斜阳,解向疏檐偷度。
趁黄昏、携到素琴,豁开好把凉月贮。
记花时、放棹春江,倚短篷听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琐窗寒·凉棚》是一首由近现代诗人邓潜创作的词。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
  • 邓潜(1855-1928),原名维琪,字花溪(华溪),清朝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他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考中进士,后在四川担任过富顺知县、邛州知州等职,并在清亡后易名潜,流寓成都。邓潜心系文学艺术,工诗,晚年才填词,著作有《牟珠词》一卷。
  1. 作品原文
    架木红梳,编筠翠薄,火云遮住。周遭四面,压过屋山高处。只妨他、清风自来,隔窗暗被修篁妒。笑绚斋妙想,四松梯上,驾霄亭古。销暑。闲亭宇。要放眼寥天,卷舒莫误。一角斜阳,解向疏檐偷度。趁黄昏、携到素琴,豁开好把凉月贮。记花时、放棹春江,倚短篷听雨。

  2. 内容解析

  • 自然描绘:词中的“架木红梳”与“编筠翠薄”形象地描述了一种建筑结构,即通过红色木材和绿色竹材搭建的凉棚,用以遮挡烈日和抵御火云。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凉棚的结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利用。
  • 情感表达: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绘,词人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隔窗暗被修篁妒”则揭示了词人在凉爽的环境中,感受到的微妙情绪变化——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因环境而引起的微妙嫉妒或羡慕。
  • 文化意蕴:该作品不仅仅是对一个物理空间的描述,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哲学意义。如“一笑绚斋妙想”,展示了作者对于古代文人雅趣的赞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学追求的重视。此外,作品中提到的“四松梯上,驾霄亭古”等元素,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该作品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架木红梳”、“编筠翠薄”等,这些意象不仅生动描绘了凉棚的形象,还富有诗意,使得整首词显得更加优美。
  • 对比映衬:通过对比手法,词人不仅展现了自然环境的美,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如在“只妨他、清风自来,隔窗暗被修篁妒”一句中,通过清风与修篁的对话,巧妙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 情景交融:整首词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紧密结合,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词人的内心世界和他对自然美景的独特见解。
  1. 历史价值
  • 文学价值: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它也是研究清代诗词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
  • 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对凉棚这一具体场景的描绘,词人展现了清代的建筑风貌和文化习俗,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生活状态提供了重要线索。

邓潜的《琐窗寒·凉棚》是一首集自然美、人文情怀于一体的佳作。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艺术眼光,也为后人提供了一扇了解清代文化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