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一 烛

高照红妆午夜春。
月儿沈处醉花晨。
一枝隐惜巴山雨,孤负西窗剪剪痕。
龙抱柱,蜡堆银。
暗中心事点时存。
如何身作光明佛,不照逃亡屋里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邓潜的《鹧鸪天 其一 烛》是一首描写蜡烛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在特定时刻对于光明与黑暗、希望与失望之间复杂情感的深刻体验。下面将详细介绍邓潜的作品:

  1. 作品原文及其翻译
  • 原文:“高照红妆午夜春。月儿沈处醉花晨。一枝隐惜巴山雨,孤负西窗剪剪痕。龙抱柱,蜡堆银。暗中心事点时存。如何身作光明佛,不照逃亡屋里人。”
  • 翻译:在午夜时分,烛光照亮了女子的妆容,使她如花般娇艳。月亮隐藏在云后,使花朵沉醉于晨曦之中。蜡烛被巧妙地藏在枝头,仿佛在珍惜着巴山的雨水,但却辜负了西窗下剪影的倩影。蜡烛的形状如同龙卷风中的柱子,蜡泪如银般流淌。在这幽暗的环境中,心中的秘密似乎随时都能被点燃。诗人自喻为光明的佛,却不照亮那些逃亡的屋内之人。
  1. 作品赏析
  • 艺术风格与技巧: 《鹧鸪天 其一 烛》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宁静场景,通过对光影、情感和象征的巧妙运用,展现了一个深邃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诗中不仅使用了丰富的比喻,还巧妙地利用了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 情感表达: 整首诗歌充满了深情和哲理,诗人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他对理想与现实、希望与绝望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思考。特别是通过蜡烛这一形象,传达了自己作为光明化身却未能照耀他人的无奈与悲伤。
  • 文化内涵: 在中国文化中,蜡烛常常象征着光明和希望,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孤独和失落。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特定的情境下对这种象征意义的个人体验和理解。
  1. 作者介绍
  • 邓潜: 邓潜是一位清朝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他的作品在清代文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描写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成就。
  • 历史背景: 邓潜生活在清代中晚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邓潜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时代精神的影响,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鹧鸪天 其一 烛》不仅是一首描写蜡烛的诗歌,更是邓潜个人情感、哲学思考和文化观察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不仅能欣赏到古代诗人的艺术成就,还能深入理解其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层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