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春 其一 咏炭二首

树木十年,待成材取实,寒神静敛。
金凫宝篆,无那隔帘人远。
岁华暗数,又吹到、满城霜霰。
怜几许、冷巷穷檐,留与阳春行遍。
火候试参深浅。
论心情热路,经过都倦。
镕铅化汞,肯作寻常红艳。
成灰不惜,好留下、相思恩眷。
先领取、暖意冲融,黄绵同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一枝春 其一 咏炭二首》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邓嘉缜创作的一首诗。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从以下多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创作背景
  • 时代环境:《一枝春 其一 咏炭二首》的创作时间属于清末近现代初,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诗歌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个体的情感。
  • 个人经历:邓嘉缜的个人经历也影响了这首诗的创作。从“树木十年,待成材取实”等句子可以看出,诗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咏炭》诗中“金凫宝篆”暗示了珍贵和尊贵,而“又吹到、满城霜霰”则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这些意象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得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感受诗中的意境。
  • 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通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画面的生动形象,显示出诗人精湛的语言驾驭能力。如“无那隔帘人远”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外界的疏离感,也透露出内心的孤寂与期待。
  1. 文化价值
  • 文学地位:在文学史上,邓嘉缜的这首诗被收录于《御选历代诗余》,显示了其在当时文人群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作为清代末年的诗歌作品,它也为我们研究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提供了珍贵的素材。
  • 思想内容:通过对“寒神静敛”、“岁华暗数”等词句的解读,可以窥见邓嘉缜对于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他通过咏物抒怀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一枝春 其一 咏炭二首》不仅是邓嘉缜诗歌创作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反映了邓嘉缜个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