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江韬叔 伏敔堂诗有感书后

我生迟十年,不及见韬叔。
而独嗜其诗,读之已三复。
想当离乱时,孓身窜荒谷。
风尘一孤剑,天地双茧足。
扣舷而歌不成曲。
若非雍门琴,定是渐离筑。
使我读不终篇辄欲哭。
我哭尔不闻,闻之悲而弥酸辛。
江南昔年多战尘,关山处处迷荆榛。
吴宫花开惨不春,白狐跳啸黄狐奔。
至今风雨尚萧瑟,中或有尔易塞磊落之精魂。
于乎,陈后山,孟东野,如君之才世已寡。
可怜终老丞倅间,赢得狂名满天下。
我亦频年涉忧患,身世苍凉不堪写。
文章草草何足传,若论穷愁足君亚。
作诗悲君行自悲,千载下谁知我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读江韬叔伏敔堂诗有感书后》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创作的一篇散文。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南直隶太仓县(今江苏省太仓市)人。他是明代“后七子”之一,也是明代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与杨慎、李攀龙、谢榛并称为“明四大家”。

王世贞的文学成就非常高,他不仅在诗歌方面有极高的造诣,而且在散文、史学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洁流畅,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使作品富有诗意。他的散文作品以叙事为主,但同时也不乏议论和抒情的成分,能够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王世贞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明朝中后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现象,也可以看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读江韬叔伏敔堂诗有感书后》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它体现了王世贞的文学才华和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