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旧历六月六日,新历七月七日也,戏赋

曝衣人小,曝书人老。
各送荔支红了。
算来一月过端阳,又小盒、蛛丝乞巧。
秋期尚早,佳期却到。
牛女自然知道。
历头天上不双行,止一度、银河怎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桥仙》是清代诗人赵熙的作品,而非仅在农历六月六日和新历七月七日有戏赋。赵熙,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是清末民初的重要文人,他的诗词兼工戏剧,以敏捷著称。他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戏曲创作者。

赵熙的这首词《鹊桥仙·旧历六月六日,新历七月七日也,戏赋》表达了作者对七夕这一传统节日的深刻理解。七夕,又称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之一,通常发生在农历七月初七。赵熙通过对这一节日的描述,不仅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还表达了对爱情与美好姻缘的向往。

从文学角度来看,《鹊桥仙》的语言精炼而富有画面感,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特别是通过“曝衣人小,曝书人老”这样生动的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七夕时节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反映了七夕这一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赵熙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也是理解这首词的关键。在清季,赵熙以其抗直敢言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著称。他不仅在政治立场上敢于发声,在文学创作上也展现出独到的见解和风格。因此,他的这首《鹊桥仙》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文化风貌的反映。

赵熙的《鹊桥仙》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词作,更是一份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的礼物。它不仅仅是对七夕这一传统节日的赞美,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理解和欣赏,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