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鹿至井陉道中三首 其三

晓日不照地,群峰方障天。
行人听鸡起,鸟道接河悬。
远树犹藏雨,高城半出烟。
秋来无限思,牢落付山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获鹿至井陉道中三首·其三》是清代诗人王士禛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从获鹿出发,经过井陉的山间小径,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下面将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1. 诗歌原文与背景
  • 诗名与作者:《获鹿至井陉道中三首·其三》是王士禛在清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以倡导神韵说著称于当时诗坛。
  • 内容解读:诗中描述了从获得鹿到井陉的途中所经历的景象。“城边沙水路,数里入山村”,描述了道路两旁的村庄和远处的山峦。“高处云封屋,秋来草没门”则描绘了山区秋季的荒凉与自然之美。“牛羊缘涧远,童稚避人喧”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最后,“却听樵歌返,前峰日巳昏”则透露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情感体验。
  1. 艺术手法与特色
  • 情景交融:王士禛的这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融入了人物情感,使得整首诗既具有画面感又富含情感色彩。通过对山水、动植物及人文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静谧而又深邃的意境。
  • 语言风格:王士禛的诗语言精炼,善于用极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内涵。此诗中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体现了他的诗歌创作技巧和审美追求。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文化传承:作为清代诗人的代表作之一,王士禛的《获鹿至井陉道中三首·其三》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也反映了文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 后世影响:此诗对后世文学创作有较大影响,尤其是在描写自然风光和表达情感方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获鹿至井陉道中三首·其三》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作,也是研究清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入理解清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他们如何将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转化为文学作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