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南昌知县江召棠联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男儿死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天下痛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南昌知县江召棠联》是清朝赵启霖所创作的一副对联,表达了作者对江召棠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与哀悼。下面是对这副对联及其背后故事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赵启霖(1867年—?),字子琴,湖南湘潭人,清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他的作品多以表达忧国忧民的思想为主,尤擅长写挽联。
  1. 对联原文:《挽南昌知县江召棠联》的全文如下:“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男儿死耳;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天下痛之。”这是一幅极具力量和感染力的作品,它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沉的感慨,传达了作者对江召棠遭遇的同情和哀悼。

  2. 创作背景

  • 光绪丙午岁,即公元1896年,江召棠在教案中与外国势力冲突,被推刃于会城之内。当时,外国公行横行无忌,鱼肉百姓,使得民众痛苦不堪。在这种背景下,赵启霖创作了这副对联,以表达他对江召棠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哀悼。
  1. 艺术特色
  • 对联采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上联“重于泰山,轻于鸿毛,男儿死耳”表达了对江召棠牺牲精神的认可和赞扬,下联“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天下痛之”则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对江召棠遭遇的冷漠和残忍。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得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震撼力。
  1. 后世影响
  • 这副对联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其深刻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也使得它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副挽联,更是一部充满激情和批判精神的文学作品。

《挽南昌知县江召棠联》不仅是赵启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人民苦难的深深同情。这副对联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华,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