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云深,蘋梦浅,草阁枕孤渚。
镜槛平波,波上有鸥住。
微茫几点烟螺,两三沙雁,红画出、冷斜阳暮。
寻好句。
分明一段荒寒,芦白卷凉雨。
圆泖湖边,相约伴渔父。
湘弦弹瘦秋花,水仙都醒,唤小艇、载将愁去。
祝英台近三首 其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祝英台近·晚春》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将领和思想家。《祝英台近·晚春》通过描绘晚春时节的景物和情感变化,抒发了作者对于美好时光流逝和恋人分离的感慨。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与东晋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有关。据传,东晋时期会稽(今浙江绍兴)的梁山伯与上虞(今属浙江)的女子祝英台相偕游学三载,归后发现对方已为女子,欲求婚却未果。此传说赋予了《祝英台近·晚春》一种浓厚的文化色彩,使得词作不仅是对现实情感的抒发,也带有了历史典故的厚重感。
词的上片开篇“剪鲛绡,传燕语,黯黯碧云暮”,借用鱼雁传书的形象,描绘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深情牵挂。第三句特意点明了时间已届黄昏,窗外天空一片暮色,暗寓容颜易老、好景不长的伤感。这些描写不仅烘托了环境氛围,也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调。下片则表达了主人公日夜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以及化用成句抒写凄婉别愁的情怀。
《祝英台近·晚春》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刻的情感表达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成为了辛弃疾词作中的佳作。它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经历的记录,也是对人性、爱情及时间变迁等多重主题的深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