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月三首 其一

他乡见月能凄楚,天气偏如许。
一院虫音,一声更鼓,一阵黄昏雨。
孤灯照影无人语,默把中秋数。
荏苒华年,更番离别,九载天涯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城头月三首(其一)》是清代诗人蒋士铨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中秋之夜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离别之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蒋士铨(1645—1725),字心余,一字季随,号藏园主人,江南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是清代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与袁枚、赵翼并称为江右三大家。他精通戏曲,工诗古文,其作品流传甚广,存于《忠雅堂诗集》中的诗歌数量庞大,达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其中未刊诗多达数千首。

  2. 诗歌原文
    他乡见月能凄楚,天气偏如许。一院虫音,一声更鼓,一阵黄昏雨。
    孤灯照影无人语,默把中秋数。荏苒华年,更番离别,九载天涯度。

  3.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他乡见月能凄楚,天气偏如许。”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时见到月亮产生的悲凉感伤,同时“天气偏如许”则揭示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思念。
  • 景物描绘:“一院虫音,一声更鼓,一阵黄昏雨。”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环境,虫鸣、钟声和雨声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增强了作品的意境。
  • 人物心理:“孤灯照影无人语,默把中秋数。”诗人在孤独中默默数着中秋节的时光,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 岁月感慨:“荏苒华年,更番离别,九载天涯度。”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的流逝和频繁的离别感到无奈和痛苦,凸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1. 创作背景
  • 蒋士铨在《城头月三首(其一)》的创作时期处于清代中叶,当时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但文人仍面临着科举考试的压力和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如“一片清辉”、“秋波难制盈盈泪”等,使得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更为深刻。
  • 意象运用:诗人通过“中秋”这一传统节日,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此外,“孤灯”、“虫声”等意象也增强了诗的意境和深度。
  • 结构布局:整首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从月光的映照到个人的情绪变化,再到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链条。

《城头月三首(其一)》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诗作,也是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一种诗意表达。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对离别之情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清代文人情感世界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