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十六首 其十四

伏几昏昏,却又是、困人天气。
宁耐着,飞花庭院,落红铺砌。
药鼎声微窗转日,茶烟风软帘垂地。
抱新愁、扶病几登台,无情思。
堤上柳,鹅黄腻,堤下涧,鱼鳞细。
掩映出,芳胜宛转,荷锄人至。
学稼难耕归去图,浮家悔识饥来字。
听饧箫,社鼓一声声,春如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江红十六首·其十四》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和作者内心情感的诗作,由清代诗人蒋士铨所作。这首诗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还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吸引了无数读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词原文
    伏几昏昏,却又是、困人天气。宁耐着,飞花庭院,落红铺砌。药鼎声微窗转日,茶烟风软帘垂地。抱新愁、扶病几登台,无情思。堤上柳,鹅黄腻,堤下涧,鱼鳞细。掩映出,芳胜宛转,荷锄人至。

  2. 诗歌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乾隆年间,蒋士铨通过细腻的描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诗人对家乡的深切眷恋。诗中“堤上柳,鹅黄腻”等句生动刻画了江南春天的景致,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3. 艺术特色
    蒋士铨的这首《满江红十六首·其十四》在艺术上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 情景交融: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 意象丰富:诗中的“堤上柳”、“堤下涧”等具体景物,以及“药鼎声”、“茶烟风”等抽象感受,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
  • 语言简练:尽管诗中描绘了丰富的画面,但用词精炼,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宋代诗词的韵味。

《满江红十六首·其十四》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古诗,更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在当代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