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其二 (1908)

无计可消愁。
天路悠悠。
中情皓洁信余修。
萧艾不锄兰蕙萎,容与江洲。
举世烂羊头。
舜死尧幽。
羞羞铜臭汉公侯。
怪道薜萝山畔女,少与多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 这一句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二》,是一首富有意境和象征意义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
  2. 诗歌解析
  • 洛水桥与洛河:“洛水桥边春日斜”描绘了一幅春天夕阳斜照在洛水桥畔的画面,给人以宁静和温馨之感。洛河是黄河的支流,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西部。
  • 水流与水中之物:“碧流清浅见琼砂”,通过清澈透明的河水与水中的砂石形成对比,增强了视觉美感。这里的“琼砂”可能指的是河流中美丽的沙子或石头。
  • 天气与自然现象:“无端陌上狂风疾”,描绘了突如其来的大风,使得原本平静的河岸变得动荡不安。这种天气变化增加了诗中的动态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自然力量。
  • 生物反应:“惊起鸳鸯出浪花”,描述了由于狂风的影响,鸳鸯被迫从水中跃出,形成了浪花,这种景象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和动态美。
  1. 作者介绍
  • 刘禹锡的背景: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官场上曾经历过挫折,但依然以诗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以及个人的悲欢离合和对自然的热爱。
  1. 诗歌鉴赏
  • 意象的象征意义:在这首诗中,“洛水”不仅是地理上的河流,也可以象征着历史的长河和文化的传承。“鸳鸯”常常被视为爱情的象征,而诗中的惊飞场景则可能寓意着对美好事物的突然失去。
  • 情感的流露: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美景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间百态的深刻理解。刘禹锡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无法长久保持的无奈。

《浪淘沙·其二》不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内涵著称,更因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景观的独特刻画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刘禹锡的情感世界及其文学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