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云影掠玉钿柔。
苍雪声摇金盏流。
天寒正倚佳人袖。
是何年,雅蒜收。
傍琅玕,鹅管花抽。
墨胎子,生来瘦。
楚湘娥,分外愁。
合就清幽。
水仙子 四首 其二 竹下水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水仙子 四首 其二 竹下水仙》是元代作家马谦斋创作的一首散曲。这首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文学背景:《水仙子 四首 其二 竹下水仙》创作于元代,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时期。元代诗歌以豪放、奔放为特点,与宋代的婉约风格不同,体现了一种更为直接、粗犷的审美趣味。元代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现实,以及展现个人的艺术追求。马谦斋作为元代的诗人,其创作活动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心态。
诗歌原文:贞姿不受雪霜侵,直节亭亭易见心。渭川风雨清吟枕,花开时有凤寻,文湖州是个知音。
文学特色:此诗以竹子为题,不仅描绘了竹子的形象,更是通过竹子来隐喻具有高尚品格的人士。诗中“贞姿”和“直节”的表述,传达出竹子坚贞不屈、正直无私的品质。这种品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君子的象征,是对道德修养的一种推崇。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展现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美好品德的赞美。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一种文化象征。竹子以其特有的坚韧和高洁,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它象征着节操、高远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元代的社会环境中,诗人通过对竹子的赞美,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向往,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社会理想的关注和期待。
马谦斋的《水仙子 四首 其二 竹下水仙》不仅在艺术表现上有着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文化意义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这首诗展示了元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是研究元代文学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