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入石人坞至粟山下看泉

初日照深竹,微霜湿如煦。
东山气稍和,嵓㟧此回阻。
石人不可即,石杵杳何许。
惟有空林泉,锵鸣自终古。
飞萝溅轻烟,湾埼漂翠雨。
泓泓惜远写,激激复新吐。
能令耳目清,相与为宾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晓入石人坞至粟山下看泉》是清代诗人厉鹗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介绍
  • 诗人背景:厉鹗(1692-1772年),字太鸿,号樊榭,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与袁枚、赵翼并称“江左三大家”。厉鹗的诗作以山水田园为主,尤擅长写景咏物,其作品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细腻,富有哲理意蕴。
  • 文学地位:厉鹗的文学创作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极高的评价。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厉鹗不仅在清代诗坛占据重要地位,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诗歌原文及解析
  • 原文展示:初日照深竹,微霜湿如煦。东山气稍和,嵓㟧此回阻。石人不可即,石杵杳何许。惟有空林泉,锵鸣自终古。飞萝溅轻烟。
  • 诗句解析:首句“初日照深竹”,描写了早晨阳光照射在竹林中的情景,给人以清新宁静之感。次句“微霜湿如煦”则通过描绘霜降后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冷色调和湿润感。接下来“东山气稍和”,表现了东山上空气的渐渐温暖和舒畅。“嵓㟧此回阻”,形容山峰高峻,难以攀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最后两句“石人不可即,石杵杳何许”以及“惟有空林泉,锵鸣自终古”,则更多地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内心的感受。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这首诗将自然景观与人的内心世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 意象丰富:诗中的意象包括初日照、微霜湿、东山气稍和、空林泉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 节奏韵律:诗歌的语言流畅,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通过反复的叠字和排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朗诵时的韵律美。
  1. 文化内涵
  • 自然崇拜: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追求。
  • 隐逸情怀:诗中的一些意象,如“空林泉”、“石人”、“石杵”等,暗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人生哲理:通过对自然之美的感悟,诗人可能借此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思考和哲理思考,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清代诗人厉鹗的代表作品,《晓入石人坞至粟山下看泉》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为研究清代诗人的创作风格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教育意义: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它能够启发人们对自然美的思考,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 历史价值:作为清代诗人的作品,《晓入石人坞至粟山下看泉》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晓入石人坞至粟山下看泉》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