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嶰谷半查谈泰山之胜

天孙迥出名山群,奇游历历今始闻。
红尘远谢日下客,白石高揖云中君。
古来禽尚几人共,雨后秦吴一发分。
老我曾吟望岱句,胸中空翠犹氤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听嶰谷半查谈泰山之胜》是清代诗人厉鹗的一首作品。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厉鹗,字太鸿,号樊榭,生于钱塘(今杭州市),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不仅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还是浙西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诗作风格婉曲幽深,声调和谐,对后世影响颇深。
  • 创作时间:具体创作时间为乾隆元年(1736年),当时厉鹗应博学鸿词科试,但无意于仕途,而是选择潜心著述和创作。
  1. 诗歌原文
    天孙迥出名山群,奇游历历今始闻。
    红尘远谢日下客,白石高揖云中君。
    古来禽尚几人共,雨后秦吴一发分。
    老我曾吟望岱句,胸中空翠犹氤氲。

  2. 诗歌解读

  • 自然景观描绘: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自然景观,展现了其雄伟壮丽的景象。诗中的“天孙”“白石”“云中君”等词语,生动地表达了泰山的巍峨和神秘。
  • 历史文化内涵:诗歌不仅描述了泰山的自然美,还隐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古来禽尚几人共”,反映了古人对泰山的敬仰和向往;“雨后秦吴一发分”,则可能暗指泰山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所承载的不同文化和历史意义。
  • 个人感慨:“老我曾吟望岱句,胸中空翠犹氤氲。”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深情怀念,以及他在泰山美景中的感悟和心境。
  1. 诗歌艺术特点
  • 抒情性:这首诗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诗人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泰山的情感和赞美。
  • 意象丰富:诗歌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天孙”、“红尘”、“白石”等,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意境美。
  • 音韵和谐:诗句的音节和用韵都十分讲究,形成了和谐悦耳的音乐效果,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1. 诗歌影响
  • 文学价值:《听嶰谷半查谈泰山之胜》作为厉鹗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 历史地位:在泰山的文学作品中,这首诗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人提供了深入了解泰山和古代文人生活的机会。
  • 文化传承:这首诗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描绘,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展现。

《听嶰谷半查谈泰山之胜》不仅是一首表达对泰山美景赞美的佳作,也是一部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