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筠谷太史挽诗二首 其一

引疾遄归仅数年,顿成一枕小游仙。
故人共惜风流尽,造物偏悭水石缘。
新史同修长最擅,遗经独抱子能传。
从今玉树深埋后,应有精灵在简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郑筠谷太史挽诗二首 其一》是清代厉鹗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人简介
  • 厉鹗:他是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字曦亮,号南漪。乾隆举人,曾任经学教官。他著有《南漪遗集》,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成就。
  1. 诗词原文
    平生笑语乐通怀,亦抱迂疏与俗乖。
    自重德舆轻绂冕,竟乘神马外形骸。
    记寻梅下三衣客,忍过城东十字街。

  2. 诗歌赏析

  • 生平情怀:诗中“平生笑语乐通怀”表达了他一生乐观豁达的性格,以及他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 性格特征:“亦抱迂疏与俗乖”描绘了他对传统世俗观念的不认同,追求独立自主的个性。
  • 生活态度:“自重德舆轻绂冕”,表现了他的高洁自持,不贪恋权势地位,而是追求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
  • 生活经历:“竟乘神马外形骸”,可能隐喻了他晚年的生活状态,如乘坐神马般超凡脱俗,不受尘世羁绊。
  • 回忆往事:“记寻梅下三衣客”,这句诗描绘了他在梅花树下与旧友共饮的情景,体现了深厚的友情。
  • 生活细节:“忍过城东十字街”,可能是对往昔繁华景象的回忆,也透露出诗人曾经生活的城市中心地带。
  1. 创作手法分析
  • 意象运用: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心世界交织的手法,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人生哲学。
  • 语言风格:厉鹗的诗作以清丽脱俗著称,其用词讲究,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脱俗的艺术享受。
  • 情感表达:诗中既有对友人的怀念,也有对自身经历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 艺术特色:厉鹗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意蕴。
  • 结构布局: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个人情感到生活体验,再到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构成了一幅完整的人生画卷。
  1. 文化背景解读
  • 历史时期: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都呈现出新的趋势。
  • 文学流派:清代是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一时期留下了珍贵的诗作。
  • 地域特色:浙江省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历来文化底蕴深厚,厉鹗作为浙江仁和人,其作品自然带有地域文化的烙印。

《郑筠谷太史挽诗二首 其一》不仅是厉鹗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人文情怀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厉鹗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同时也能领略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