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返武林留别张梁友先生

十日琴堂住,天凉抱病归。
偶游嗤索米,临别感传衣。
社鼓闻茅店,溪春隔竹扉。
心期还不负,久薄世轻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返武林留别张梁友先生》是清代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杭州武林地区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与友人间的深厚情感和对故土的依恋之情。下面将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十日琴堂住,天凉抱病归。
    偶游嗤索米,临别感传衣。
    社鼓闻茅店,溪舂隔竹扉。
    心期还不负,久薄世轻肥。

  2. 诗歌背景: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乾隆元年(1736)应博学鸿词科试,无意仕进,潜心著述。他博洽群书,尤熟于宋史,词宗南宋姜夔、张炎,婉曲幽深,字句清远,声调和谐,每成高境,是继朱彝尊而后起的浙西派的重要作家。他的《樊榭山房集》收录了大量诗文作品,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厉鹗与张梁友先生的关系密切,两人在诗中多次表达了相互的敬爱与怀念。

  3. 诗歌主题: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张梁友的留恋之情。诗中的“十日琴堂住,天凉抱病归”描绘了诗人在武林地区的居住生活,以及因天气凉而抱病归家的情景。“偶游嗤索米,临别感传衣”则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临别时的依依不舍。

  4. 艺术特色:厉鹗的诗歌语言婉约,情感真挚,善于运用细腻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将返武林留别张梁友先生》中,诗人通过对武林地区风物的描写和对友人的感怀,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人生观。

  5. 文化影响:厉鹗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审美追求,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状况。《将返武林留别张梁友先生》作为厉鹗的代表作品之一,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将返武林留别张梁友先生》不仅是厉鹗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珍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眷恋。

相关推荐